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变与不变 | 媒体人说
2021-07-22上一篇 : 新媒体营销常见的四种方式|下一篇 : 新媒体运营:怎么写软文故事?增加品牌曝光度?
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对其他许多行业产生了冲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新环境下新闻从业人员面临巨大压力。为适应新环境,新闻媒体该如何变革?又该如何坚守?财新网总编辑、财新传媒编委张继伟老师走进人大新闻学院,为同学们带来一场主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变与不变”的讲座。
张继伟老师从业务、商业模式及价值观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了互联网对新闻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同时向同学们分享了财新在新闻端、智库和付费阅读领域的探索经验。
互联网对新闻媒体的冲击与改变
一、业务层面
互联网所带来的是入口和用户的革命。谁掌握了渠道,了解了用户偏好,就可以以此倒逼上游的生产方,以按照自身的逻辑去发展。当下,互联网对某一行业的介入度常被视为该行业前景的衡量标准之一──不能通过线上解决的行业通常面临惨淡的行业前景。
首先,内容与传播渠道相互捆绑的模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变为内容与渠道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模式。
第二,去编辑化模式日益盛行。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的产生使媒体“把关人”的角色逐渐消失,新闻当事人直接发声的“所见即所得”模式更为盛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治国”便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第三,议题设置的主体发生了转移:从过去的精英设置变为现在以普通用户为主体的模式;内卷化、情绪化、娱乐化、垂直化倾向明显。内卷化与情绪化可以理解为,越是打动人心的极端化的表述,越能得到人们的注意,生产方便会继续加码,以此形成循环。娱乐化是指媒体生产过程中的娱乐化元素占比逐渐上升。垂直化则是指在先前媒体内容与商业分隔的防火墙被打破的情境下,媒体所生产的内容与商业相结合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严肃新闻需重新进行定位,强调中立与专业精神,提供权威的意见平台,最终构建起自身影响力。
二、商业模式层面
过去的商业模式倾向于遵循“二八原则”,抓头部资源,主打关键用户。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追逐长尾效应的商业模式或是强调“加杠杆”效用的“猪羊套利”模式则更为常见。
现如今媒体行业存在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尝试:一是媒体行业的低成本模式,比如一些社交媒体公众号漠视版权保护,奉行“拿来主义”,或者仅对原文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与修改;二是媒体行业兼顾商业服务的模式,例如国内一些报纸与公司进行并购;三是媒体行业拓展舆情服务的模式。
针对“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小程序→知识付费”的多次行业洗牌过程,张继伟老师坦言,频繁的行业洗牌对领域的新进入者而言确实代表着新机遇,但对当下从业者而言却意味着挑战——过于频繁的技术更迭所带来的平台转移导致在一个平台所积累的资产不能平稳地转移到新的平台上,从这一层面而言行业资产几乎处于不断被清零的状态。
三、价值观层面
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对多个行业的价值观均带来了改变——行业在用户需求迎合、风险观念改变、利益冲突处理等此前概念模糊的领域均有了价值观方面的创新。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为新闻媒体行业带来了以下几点价值观冲击:
首先,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受到冲击。独立性不只是指独立于权力与商业,在当下还意味着独立于大众情绪。通常大众喜欢听故事,这与个人满足感有关,因此大众常不满于调查出来的平淡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公众观点会有失偏颇,在很多情况下公众只是在一件事情上看法不一致,就会遇到很强烈的冲突。
其次,严格区分内容与广告的防火墙未能完全建立。当下许多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及一些商业性公众号仍未有效地切分媒体与其他业务,软文、黑文依旧大量存在于网络环境中。
再次,假新闻日益猖獗。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注意力更为稀缺,某些新闻事件当事人会思考如何通过极端化手段吸引媒体受众。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倘若有人率先占据舆论制高点,其所发出的信息和观点便会被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的人所铭记,导致辟谣难度大幅上升。在此情形下,在报道价值体系中需和新闻当时人保持一定距离,尽可能做到同情地理解,尽可能站在事件不同当事方的角度交叉换位思考。
总结与建议
针对受互联网冲击的新闻媒体行业大环境,张继伟老师对人大学子提出了几点总结与建议:
l 如果将来选择做新闻,那么要做一个专业的记者,要把握传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l 记者要有怀疑精神。可以用常识先判断事实的真假,但也不要过分相信常识。
l 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平衡性,比如信息交叉核实、给予多方主体平等发声的机会等。
l 写作时要述评分开,谨慎写评论。
现场Q&A节选
Q:财新开辟了全面付费的模式。互联网浪潮下,财新对内恪守新闻专业操守,采写方面,对外需要承担媒介的操守,而全面付费在互联网当中受到了比较大的限制,牺牲了一部分影响力,在此背景下财新的影响力会有怎样的走向呢?
A: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内容常以内容质量为代价。对于具有重大公益影响的信息,财新尽量做免费模式。财新的收费模式可能会导致受众数量的减少。但媒体的影响力不能仅由受众数量所衡量,还需考虑其所影响到的关键用户。
Q:财新偏向于专业领域的记者,如果我们直接就业的话,是跑突发新闻比较好,还是做专业领域报道比较好呢?毕业后是继续读研比较好还是先工作几年比较好?
A:从一定程度而言,好记者是相通的,不论从事哪方面领域的报道对好记者都有着相似的要求,好奇心最为重要。记者去报道的因为不是去做行业的实践,而是去报道里面有新闻性的内容,或者有冲突性内容,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专业上的问题。关于读研与工作的选择题,取决于自己的学术追求。读研不能混学位,需要有一定的学术追求与学术涵养。
本期编辑:林俊鹏 曹洋红
摄影:曹洋红
本期美编:曹洋红
系列讲座链接: